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昆明概况

年度概述

来源: 《昆明年鉴(2023)》   2024-02-20 15:19   字号: [        ]

概 况

2022年,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深入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抓实产业发展“硬支撑”,把牢招商引资“生命线”,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541.37亿元,同比增长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6.9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413.39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4801.02亿元,增长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5.25亿元,同口径(即扣除留抵退税因素)下降13.6%。其中,税收收入394.14亿元,同口径下降10.7%;非税收入111.11亿元,下降2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3.3亿元,下降7%。其中,民生支出634.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3%,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5%、6.2%,城镇登记失业率4%,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1%。


经济建设

2022年,昆明市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远超预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全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大抓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全市经济回暖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落实落细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全市“稳增长24条”“稳经济25条”“稳楼市25条”和“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有效。建立经济预测预警机制,强化运行监测分析。调整优化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税费“退、减、降、缓”超30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市经济运行趋稳回升,西山区成为昆明市第四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县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全国持平,与全省平均增速差距进一步缩小。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推行重大项目会办机制,市“四班子”领导带队,每季度现场观摩、现场协调解决重大项目难题。实施1900个“五个一批”(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项目,杉杉锂电等1300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新开工产业项目数量、总投资、年度计划完成投资均居全省第一。开展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百日攻坚大会战,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74.44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金96.32亿元、设备采购贴息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0.29亿元,位居全省前列。非房地产项目投资保持快速增长,补短板、强弱项成效明显。农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投资增速均在70以上。工业投资占比达16.7%,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逐步回暖。通过发放“彩云昆明消费券”“绿色节能家电消费券”,实施购车补贴、举办首届“彩云购物节”、繁荣夜间经济、培育壮大电商平台等一系列促消费举措,社会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分别增长7.5%、5%、2.1%、2.9%。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32.7%。昆明蔬菜交易中心、肉牛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官渡古镇等12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成为消费新地标,斗南花市、昆明老街—南强街2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入列“国家队”。成功申报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招商引资量质齐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聚焦“8+N”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收获5个“千亿大单”,签约宁德时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欣旺达电子等272个项目,协议投资金额6996.2亿元。实施招商引资全链条考核,出台产业招商引资跨区域协作“1+2”制度,全市上下招商引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激发。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落户37家。全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508.17亿元,增长30.45%,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488.68亿元,增长64.93%,为昆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建立“链长制”实体化推进机制,“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落实兑现技改、稳产促销、中小微企业纾困等奖补政策,全产业链优化提升烟草、石化、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西南铜业易地搬迁项目落地安宁,中烟易地技改、不锈钢产业园等工业项目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推进,云南裕能(一期)、沃森生物科技创新中心、贝泰妮新中央工厂等项目竣工投产,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等项目顺利推进,厦门钨业、东风重工等项目落地昆明,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元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高新区、安宁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经开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四星级示范基地。首宗工业项目标准地顺利出让。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78.4亿元,增长41.4%,创2006年以来最高增速。


政治建设

2022年,昆明市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强化政治引领。持续深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培训。举办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5期,全覆盖培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1457人。持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千堂党课下基层”活动,举办培训班681期,培训党员33.8万人,“一把手”讲党课2279次,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党课2.1万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市基层党组织制定民生实事计划4.5万件,办结4.4万件,1.3万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2万个。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创建“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243个,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13个。创新开展“链式”组织生活,全市1.7万个党组织开展“链式”组织生活,参与党员25万余人次。强化党建信息化平台运用,全面推广运用“智慧党建”基础版大数据分析研判结果,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深化“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党支部覆盖村民小组率达91.57%。强化市、县、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建立街道“党建联盟”81个、社区“大党委”551个。深化“春城党建新力量”品牌创建,推进机关、“两新”组织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市县两级成立互联网、电商、快递、物流等行业党委42个,新组建党组织90个,推动588个党群服务中心向新就业群体开放,打造221个暖“新”驿站提供暖心服务。

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牢实干实绩导向,从基层和一线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76人,占全年选拔县处级干部63.3%。将29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专业经历的处级干部交流到发改、商务、投促、滇池管理、乡村振兴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领导班子任职,将11名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提拔或进一步使用到县(市、区)党政正职岗位,将10名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防风化债、技术创新需要的干部调整到市属企业领导班子任职,对30名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给予免职或岗位调整处理。注重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选派33名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和省级机关挂职锻炼。抽调74名干部参加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工作专班和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百日会战行动工作专班,选派27名副科级以下干部到磨憨—磨丁合作区正式任职。从严从实管理监督干部。对207名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开展重点抽查,查核一致率96.62%,同比提高1.73个百分点。对141名干部开展任前公示监督,5名干部暂缓任用。统筹推进公务员工作。加大招录遴选力度,新考录公务员410人,市级机关遴选公务员77人,公开招聘聘任制公务员3人。

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制订出台《人才核心城市建设方案》《加快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昆明、西双版纳州共同支持磨憨—磨丁合作区人才发展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实施“春城计划”和“春城产业导师”引进工程,引进各类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317人、团队71人。推进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成功举办产业人才创新发展论坛,持续打造“春城创业荟”“春城名匠杯”等人才活动品牌,开发“滇籍人才联系服务平台”“码上去昆明”人才政策小程序,累计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31个。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作《人才政策一册通》,实施《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办法》,建立人才服务专员队伍,设立人才服务站点6个,开展“组织部长谈人才”“春城人才”沙龙等活动,不断创优人才发展生态。


文化建设

2022年,昆明市坚持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持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搭平台、优服务、激活力上下功夫,在提质量、扩规模、增实效上出实招,为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丰富优质文化供给内容,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坚持以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气质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现代城市文化为目标,坚持以文化建设带动城市建设。让城市文化建设更加可触可感:围绕昆明城市文化建设,实施城市文化建设“五个一批”项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努力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优质文化供给,不断提升昆明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增强昆明形象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快推动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将公共文化融入“15分钟生活圈”,积极打造集生活美学、文化体验、交流与传播于一体的多元化、场景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快西南联大“院士之乡”主题展示体验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了东方书店、云纺24小时城市书房等一批最美图书馆、最美书店、最美城市阅读空间、最美咖啡店、最美鲜花店等,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末端,提高了群众享受丰富文化的“体验值”,赋予城市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人文内涵和精神气质。不断扩大文化活动品牌影响:组织开展创意昆明、春城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擦亮聂耳品牌,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建强聂耳交响乐团,加快建设聂耳音乐学院,打造昆明聂耳音乐周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昆明影响力和昆明辨识度。

拓宽优质文化供给渠道,提升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和惠民亲民,文化交流更加自主自信和有声有色。推动文艺创作多样化:实施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工程,制定《昆明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等政策,优化重点选题策划论证机制和重点创作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建立滚动式、可持续的创作生产机制,推动创作重心和扶持资源向前端、源头倾斜。重点围绕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发表‘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组织创作大型交响音画《聂耳和国歌》、舞剧《长联》、全息实景庭院剧《讲武春秋》等一批精品力作。推动文化活动常态化:持续推进“书香昆明”建设,举办大型文艺晚会、主题演出季、交响音乐会、群众合唱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上万场次。推动庭院剧常态化演出,扶持建设庭院剧场20余家、情景剧《联大往事》、音乐剧《薪火》等20余部经典剧目在昆明的庭院剧场和小剧场火爆上演,累计演出达1000多场次,观演人数超过25万人次。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积极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高地,出台《昆明市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三年规划》,云数传媒等6家文化企业入选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以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办为重要契机,以及南博会、上合昆明马拉松等重要展会、赛事,生动讲好“昆明故事”,充分展示春城魅力,不断扩大昆明对外文化交流“朋友圈”。

激发优质文化供给动力,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一座经济发展与文化气质凸显并举的城市,才是人们热爱的城市。我们坚持文化引领发展,着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整合资源做强文化产业:聚焦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出台《昆明市“十四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13项政策措施,构建“1+X”的政策扶持体系,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生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重构文化发展格局。先后建成34个国家和省级、市级挂牌文创园区(基地),入园企业4016家,从业人数41651人,2022年实现营收360.13亿元,占全省比例达53.6%。融合发展做好文旅产业:创新城市宣传营销,精心策划开展征集一首城市主题歌曲、一句“城市宣传口号”、一个“城市形象LOGO”、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和一个城市音乐节等城市营销“五个一”活动,让城市文脉变得“可感受”“可阅读”,加快红色旅游、夜间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文旅深入融合。聚合力量做优新兴产业:围绕将昆明市VR/AR产业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建设成为云南省VR/AR样板城市,西部VR/AR产业发展新高地的目标,制定《昆明市VR/AR产业发展规划》等8项政策措施,组建昆明市VR/AR产业发展联盟。在2021年世界VR产业发展大会上,昆明市作为全国VR产业发展成效突出的八个城市之一被写入《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


社会建设

2022年,昆明市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昆楚高速复线、昆倘高速建成通车,福宜、三清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新成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渝昆高铁昆明段建设稳步推进,昆明至磨憨实现动车朝发夕返。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加快建设,5号线开通运营,地铁总运营里程达165.85千米。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金碧路道路恢复提升工程、菊华立交二环匝道主体工程完工,三环闭合工程东三环A段、飞虎大道北段、滇缅快速路等城市道路建设有序推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86.75千米,安宁市、石林县创建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龙箐河水库、云龙水库扩建等3个重大水利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滇中引水工程加快实施,鱼龙水库等3个中型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磨憨盐塘水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12个小(二)型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31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扎实有效,完成翠湖片区景观提质、蓝花楹特色街区打造,整治了富康路、光明路等50条道路,补建整改70条“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道路,拆除1012.64万平方米违法违规建筑。488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270个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入围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增园添绿”“千树复壮、春城添彩”等工作富有成效,市民点赞二环是“最美回家路”,新增106个小游园、210公顷城市绿地,公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上榜“2022十大公园城市”。大观楼、金殿、黑龙潭等7家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富民县获评省级“美丽县城”称号。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在全国推广。寻甸肉牛、禄劝中药材、晋宁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推进。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8家,15个品牌获评云南省“10大名品”,92个品牌入选“绿色云品”。新认证绿色食品组织10家、产品41个,有机农产品组织52家、产品86个。“盒马有机村”落户盘龙区。安宁市艾家营村、嵩明县大村子社区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绿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五华区西翥街道等14个乡镇、西山区百草村等16个村庄分别获得省级“绿美乡镇”和“绿美村庄”称号,石林县和摩站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22年,全市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8.97万个,促进4.13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8万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清零。全年支出就业补助资金4.98亿元,支出失业保险基金15.5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1.59万人,新增就业人数连续6年保持在1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低于5%控制线;市场求人倍率达到1.73,招聘需求大于求职需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24.19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6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418笔,放出贷款资金14.34亿元,开展创业培训8958人。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功能,保障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安定生活,全市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3858个,累计上岗3531人,兑现城镇公益性岗位补贴5168.84万元,向实现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增加群众就业收入。通过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依托昆明市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的劳务协作平台,6.6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省外就业。全年全市累计有124.19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截至2022年12月,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253.88万人,其中,企业参保在职职工196.16万人,比2021年末净增33.9万人;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3.85万人,比2021年末净增12.35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5.27万人,较2021年末参保人数增加10.65万人;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17.3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08%;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八连调”。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22年,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368人,其中,博士72人,硕士237人,副高及以上职称59人。营造良好的留才引才氛围,给予2021年度符合条件的214名高层次人才生活补助223.7万元,203名高层次人才租房补助(贴)134.19万元,共计357.89万元。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底,昆明市技能劳动者总数176.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50.34万人。2022年新增高技能人才38699人(高级工36478人,技师2003人,高级技师218人)。提高高技能人才政治待遇,全市55位“春城计划”首席技师和部分“昆明市名匠”,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部分名匠纳入专家管理服务范畴,享受高层次人才在安居、落户、医疗保健、专家慰问、带薪疗休养等相应待遇。


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和云南省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订实施《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印发《昆明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统筹推进昆明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实施《昆明市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纳入全市的年度目督考核,进一步压实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深入推进昆明市生态环境保护“强省会”行动,昆明市人民政府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建立《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强省会”行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制订实施《2022年昆明市春夏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2022年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紧盯重点时间,召开昆明市春夏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调度会议,抓好以PM2.5和O?协同控制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统筹协调和调度,成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及市级督导专班,实行周通报、月排名,实行全天候、24小时的持续防控。通过无人机、便携式监测设备对PM2.5、O?等污染物进行溯源,提出精细化管控建议。开展空气质量7天预判工作,及时启动空气质量预警并跟踪预警措施落实,发布空气质量预判周报50期、空气质量预警8次。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2年,昆明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246天,良好11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各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二级(良好)标准。与2021年同期相比,优级天数增加37天,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从3.06下降至2.65,下降13.40%。空气质量优良率第二次达到100%,连续三年优级天数突破200天,空气污染综合指数首次降到3以下,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五。盘龙区、安宁市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蓝天白云刷屏市民“朋友圈”。

碧水保卫战。《滇池保护条例》《阳宗海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有序开展。国家和省移交的97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完成整改95个。长江“十年禁渔”深入推进。第十四水质净化厂(一期)建成调试,第十五水质净化厂前期工作抓实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启动实施,新建改造雨污分流管网87千米。制定实施《2022年昆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抓好滇池、阳宗海、牛栏江、螳螂川—普渡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开展劣Ⅴ类水质断面“清零”集中攻坚行动,制订实施《云南省昆明市“南盘江—狗街”断面消除劣Ⅴ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水质达标方案》。持续加强水质调度及通报,对不达标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断面水质进行预警通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组织开展部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环境管理,制订实施《昆明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滇池全湖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Ⅳ类,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27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滇池沿岸“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启动建设,恢复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草海至三个半岛段37.1千米生态绿道基本贯通,“人、城、湖、产”关系日趋和谐。滇池生态绿道、卧龙浦古渔村、晋宁小渔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草海干沟尾被誉为昆明版“天空之境”。

净土保卫战。制定实施《昆明市2022年土壤、农业农村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完成133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组织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持续推进37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排查整治。完成国家下达昆明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3个,省级试点项目2个。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新增完成农村环境整治行政村67个。分类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全市1182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的行政村590个。制订实施《昆明市“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昆明市“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完成涉重金属堆存废渣点位排查24个,完成尾矿库环境污染防治整改验收47座。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及医疗废物处置风险管控工作,全市医疗废物平稳处置。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1397.35亩。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营造林55.2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8.52平方千米。

(资料来源:2023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版《昆明市情》及相关委办局年鉴资料,由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政编研处整理)